重谈仁义和中国古代礼法 — 人性美的体现 作者 朱骤琴
每次当我们允许之中有人去迫害或伤害无辜善良之士时, 其本质就是在邀请邪恶的力量 以野蛮方式来对待我们大家自己!
By Jenn Zhu
Global Research, August 24, 2020

人的情况都各自而异,最了解其故事前因后果的通常是他们本人。即便一两次他们判断错误了,也只是造成个别伤害。不是有“三折肱,成良医”之说吗,他们会吸取教训,下次对症下药。如果一个社会怂恿一些强者及权利所有者,有时在帮忙的口号下,以强势,甚至超越法律的方式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则不仅会造成个别牺牲者,而且会产生极其不良的连锁反应和整体社会效应而伤及一片。 西方的哲学从对自然(天)的解释到下凡至人间而关怀人自身开始,经历了很多不同的,甚至是争锋相对的派别,近代哲学中又出现了“自我主义”的观念、理性主义的法制论和非理性哲学的唯意志论等等,标志了人类对其本身和社会的认识的各种进步,尤其是展示了西方分析文化的深度和其人们不懈的努力。 而中国哲学从伏羲建立其先天八卦以阐释天人合一的自然和社会道理开始,接着周文王建立后天八卦,后人就一直围绕着阴阳相济相易的原理开始建立仁、义、礼、乐的学说,绵绵不绝、不断完善、或因改朝换代而进行因时制宜的改进。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凡是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就会为利益而争斗,中国人早就意识到并承认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认识到只有和气才能生财。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稳定了,经济才会繁荣。而要社会稳定,必须建立一套礼法,不仅是使大家强制性地遵守,而且是心甘情愿的尊崇。可能这就是中国的法与西方的法的不同之处。中国古代老百姓从小就是在这种礼法中长大,所以在和平时代,即便他们没有经过正式的法律学习,长大后也十有八九不会轻易越雷池几步。
西方法就不同了,他们早就有自然法和人为法之分。对于他们来说,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自 然法应该主要通过宗教的伦理道德来推行,人类在理性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善恶辨 别能力而导致了自然法的产生。而人为法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的制定法,是理性的 体现。但任何人为的东西肯定是有漏洞可捅的,所以如果宗教失去其势力,必然会导致人为法 孤掌难鸣。中国礼法是一种文饰过的自然法和实用的人为法的结合物。所以在维护社会稳定上 会相对长久一些,有时会更加有效。其宗旨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有“民不举,官不理”之 说,也就是讲,民事案件中只要案件当事人觉得可以自已解决,官家通常不会主动插手以引起 无益社会的法庭争斗。当今世界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知识爆发的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 了空前的提高。尽管宗教在慰籍人的心灵,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上仍然发挥着其不可忽略的作 用,尽管很多宗教在竭尽其力地与科学接轨而产生了多个分支,终因其某些教义与现代文明中 许多内容相冲突而受到新一代人的怀疑,导致失去了不少信徒。即便在信仰的人当中,宗教也 已经失去了其昔日崇高至上的权威和广泛的影响力。其后果是,宗教中的戒律相应地降低了其 约束力。在这种社会中,大家遵循的是在市场经济和资本运作下建立的工作道德,其实也就是 为了达到工作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一套游戏法则。显然已经忘记了古训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当然,他们的这些法则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较快地达到其个人或个体的短暂目的而获利,但任何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必然会对这个社会整体造成不良的后果,而这种后果也必然迟早回 馈到其本身。所以,长此下去,导致的是多个输家,和社会整体的失败。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 信息高速流转的情况下,任何对社会采取的不合理的行为会很快就被识破而东窗事发,当然,其后果也是严重的。
建立在仁、义、礼、乐之上的中国的礼法是可以直接融入社会的,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立竿见影的一套法则。古人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
India: Violations of the Right to Food and Work Rampant Across the Country, Made Worse by Aadhaar
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也。也就是说,仁就是侍 奉亲人即父母,可以推广到其他长辈或其上司;义就是从兄即服从兄长,可以推广到其他比你 成熟且有智慧的朋友、同事和熟人;礼就是文饰和节制前两者,也就是说用一种格调高雅且适 度的方式来表现和施行仁和义;乐就是因施行仁义而心感愉悦,进而以音乐诗歌形式歌颂前两 者。或许有人会说,很多宗教不也这么做么?是的,但他们是在教堂和庙宇里进行。而中国礼 法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上至皇上,下至农民,无不自觉尊崇。
如果我们能真诚地尊敬和协助长辈,难道他们还会薄待你吗?如果我们对比你成熟有经验 的兄长或其他有缘相识的人士表示钦佩和遵从,他们自然也会提拔和竭力帮助你。中国人说:
士为知己者死。我们真心的去了解某人后,并对之表现的高风亮节及真才实学表示由衷的欣赏 和诚挚的佩服,他当然会视你为知己而推举你,有些重义之士甚至会不惜性命以示其诚意,因 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类信仰和生活目的。“事亲”和“从兄”这两种关系其实可以简化世界上 所有的关系。如果我们能把它们处理好,在没有特别的外界干预和破坏的情况下,此生也应该 无忧了。所以上面的古训中同时也提到: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也就是说,一个有智慧 的人,就应该明白,这两件事是万万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也就是怎样从古代中 国礼法中提取其精髓以运用于当今社会。或许这是现在的人,包括很多中国人忽略了,但值得 大家再次学习和深思,也是值得某些西方文明国家借鉴和探讨的东西。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论语、道德经及各朝各代的历史记录,此外,程朱理学及其相关重 要文献都是颇有借鉴价值的宝典。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其他国家各个世纪
中突出的哲学理论及历史文学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在一个联系如此紧密,大家互相 依存的全球村的新世纪时代,人类的生活相互影响之大,交往之密切已经是尽人皆知。所以,一个民族的礼法必然会影响到其它民族的生活,而其他文化民族的礼法也必需反映到其本身文 化中的礼法来。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们地球人需要一套新的法则以避免陷入持久 的世界性混乱的厄运。
人类需要求同存异,相携相依,而不是互相排斥!
参考资料:
1.《论语》(春秋战国时期古籍再版)孔子,中国出版社
2.《道德经》(春秋战国时期古籍再版)老子,中国出版社
3.《易经》(春秋战国时期古籍再版)孔子,中国出版社
4.《老庄》(春秋战国时期古籍再版)老庄,中国出版社
5.《孟子》(春秋战国时期古籍再版)孟子,中国出版社
6.《哲学故事》威利安·杜兰特 (出版社名字遗失)
7.《二程集》(宋明时期古籍再版) 程颐、程颢, 古籍出版社
8.《朱子》(宋明时期古籍再版)朱熹, 古籍出版社
9.www.qixiansong.com/Artics.html 上面有作者田君如的一些文章,田君如(原名朱骤琴)
Jenn Zhu (Zhouqin Zhu), a Chinese painter, artist and writer, his artist name is Tian Junru, 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a book entitled: Chinese Painting - a Showcase to Chinese, Cultur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is article is:
By Jenn Zhu, August 12, 2020
本文章的作者朱骤琴,是一个绘画艺术家及作家,有一个艺名叫田君如,曾著书 《国画 – 华人文化的一
扇窗口》。